中新网二连浩特8月31日电 题:探访在中国边城二连浩特说汉语的外国客商
【资料图】
中新网记者李爱平
“这个多少钱?”“240元(人民币,下同)”“能不能再少点,200元?”“好,这个首饰盒归你了……”
8月31日上午,在中国边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的国际会展中心,一名巴基斯坦客商与前来购物的女士用汉语这样讨价还价。
2023中国(二连浩特)国际经贸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(简称“二洽会”)8月30日在二连浩特启幕,为期5天的该次洽谈会,吸引了俄罗斯、蒙古国、巴基斯坦、韩国、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客商。
图为2023中国“二洽会”开幕式现场。李爱平摄40岁的伊克巴来自巴基斯坦,能说一口流利汉语。他表示:“两天来,因为能用汉语与中国客商沟通,自己也收获了不少订单。”
曾经在中国上海、黑龙江、广州多地生活8年的伊克巴认为,“在中国做生意,说汉语不仅可以交到许多朋友,也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。”
对于参加此次“二洽会”,伊克巴介绍,他最大的收获是“来这里可以与各国客商有更多国际化的交流。”
“二洽会”上,记者曾向外国客商询问商品价格,他们无一例外都能用汉语作答,区别仅在于表达流畅与否。
二连浩特民众董文说:“由于二连浩特的国际化程度较高,在这里外国客商会说汉语并不少见,个别客商甚至还会模仿当地人说话的语气语调。”
图为2023中国“二洽会”二连浩特民众与外国客商商讨价格现场。李爱平摄49岁的王庆南来自中国福建,在此次“二洽会”上,他见识到了外国客商的汉语功底。
“在我的展台前,这几天不时有外国客商来购买金骏眉、普洱、大红袍等茶叶,他们除了讨价还价外,还会说出不同茶的口味。”王庆南透露,他对此很惊讶。
公开资料显示,从清代起二连浩特便是中国贸易集散地之一。当时在此谈生意的商人多做“袖里生意”,交易双方在袖子里两手互搏,讨价还价,“掐”出合适的、不为他人所知的价格。
1992年,二连浩特成为中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,彼时外国客商与中国商人交易时,由于语言不通,还曾产生“手语生意”,买卖双方交易全程几乎不说话,而是打手势比划,一掌为5元,一掌正反或两掌是10元,点头成交,摇头作罢。
“如今在二连浩特,会说汉语的外国客商越来越多。”二连浩特商人赵龙惊叹于时代的飞速发展,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现在每天通过微信能收到不少国外的蔬菜订单,即使不见面,也能做成生意。(完)
上一篇:(图集)Hello!新同学!来看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的新生入学礼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- 1深圳:积极推进旅游业恢复 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增长
- 2保定定州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 引领体品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
- 3河北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
- 4太原阳曲人才公寓项目开启施工招标工作 共有1954套人才公寓满足人才居住需求
- 5山西出口钢构件顺利发货 为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
- 6上半年泰州姜堰实现新签约亿元和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5个 计划总投资208.319亿元
- 7清华博士非洲修电站 因为他,“内卷”成为网络热词
- 8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均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市
- 9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7例 其中本土50例
- 10浙江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5例 其中宁波6例、绍兴39例